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为什么朱元璋一家几代人,名字里都是数字?古人起名真有毒

别看朱元璋这个名字起得还不错,但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的原名其实叫“朱重八”。而我们都不知道的是,原来朱重八一家还都是数学家,上至高祖的名字,里面都有数字。朱元璋的高祖叫朱百六,曾祖叫朱四九,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

其实这样的数学名听起来已经很正常了,毕竟秦始皇的曾伯父,居然叫做“嬴荡”。嬴不是问题,荡也不是问题,只是这凑到一起,谐音就有些引人遐想了。同理还有南北朝一位叫魏收的史学家,他的字是“伯起”。

还有的人,长得壮,性格也强,可是名字却跟本人极有反差感。三国中的黑山军首领眭固,统领十多万黑山贼。为了打败他,曹操还派出了曹仁和徐晃等五子良将。就是这样一位让曹操也不敢掉以轻心的猛将,他的字却是“白兔”,听起来竟还有一丝温顺。

有一些人可能是自小不受父亲宠爱,名字也是被起得千奇百怪。鲁文公的儿子叫“恶”,卫宣公的儿子叫“急子”,王羲之的儿子叫“操之”,金朝权臣胡杀虎的儿子直接被取了个名叫“猪粪”。

这些名字听起来,真的不知道是古人没文化,还是古人太随便。怎么听怎么都和我们看的古代作品里的名字不符啊,像《镜花缘》中的阴若花、阳墨香,《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红楼梦》中的刘兰芝等。就算是《水浒传》中的卢俊义,听起来即使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但还是很正经的,为什么还是有大多数人的名字,只是随便起起呢?

最随便的时代,是上古时代,因为没有规则,所以名字想叫什么就叫什么。据说中华始祖伏羲的形象是半人半狗,他名字中的“伏”就是半人半狗的意思,“羲”则没有实际意义,由“兮”演变而来,兮就是一个无实意的文言助词。

先秦时期的孩子,得长到3个月大的时候才由父亲取名,“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仪礼》)。那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爆款名字,名字中含有甲乙丙丁等简单好记的字。只不过实在太爆,后来人们才开始根据样貌或孩子的其他特性取名。

我们比较熟悉的庄公,因为其母亲武姜难产,厌恶庄公,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还有孔子名“丘”,是因为他额头大,隆起就像一个小山丘一样。还有晋成公的名字叫“黑臀”,是因为他的母亲梦见神灵在他的屁股上留了一个黑印。

我们现在取名多是三个字,甚至有人为了更有意思而起四个字的名字。不过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的名字都是姓加单字。这是从汉代开始流行的,不管皇室宗族还是平民百姓,多以单字取名。汉人取名,也习惯选用比较尊敬虔诚的字,这样的风气一直流传到南宋。

刚刚我们提到了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儿子叫王操之,其实他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王徽之和王献之。为什么一家都叫“之”呢,而且父子都叫之,是不是不好区分尊卑?其实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

当时人们喜欢取名为“之”,是因为好听,而且“之”字只是一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还有就是,那个时候的父子长幼用字没有避讳,因此出现父子名称同字也没有关系。并且名字中有“之”字的人,不是德高望重就是位高权重。

宋代起名的流行趋势是配合五行和八字,还有一点就是开始“论资排辈”,名字以字分辈就是从那时流行起来的。中国谱系最完整的族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的孔氏族谱。所谓的以字辈起名,就是同宗同辈的人,名字中都有一个固定的字。这个方法在后来也成了人们起名的最主要手段,不仅方便,而且符合中国人一脉相承的传统。

元明两朝的人起名,比较喜欢以数字入名,就如我们最开始提到的朱重八一家。这样的起名手段并不是那时候的人不够文化,而是和朝廷政策相关。元朝时就有规定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

所以说到底,古代人们想起什么名字就起什么名字,基本只存在于先秦以前,后世的忌讳和限制已经逐渐多了起来。在古代,人们不能起重字的名字,因为那会被视为低贱。唐宋以后的人们起名,更要注意不能犯了帝王的忌讳,不能与帝王重名。

到了清代,根据个人喜好起名的习惯才开始流行回来。不过对于一些名门望族来说,还是得按照字辈起名。普通人的话,大概拿起一本《康熙字典》,随手翻到什么字,那个就会成为自己的名字了。

原地址:https://9qiming.com/qm/11761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