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起名正文

八字免费测店名 生辰八字起店铺名

八字免费测店名

瑞华公寓(摄影八字免费测店名:邢千里)

理性与浪漫两相结合八字免费测店名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八字免费测店名,承载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美学价值观,曾对近代上海的建筑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众多建筑中,占地小、空间利用率高的公寓建筑可谓主要载体。公寓为上海这一城市引进了一种大众化的现代文明,体现了一种物质与精神的融合。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数量最多且最为典型的公寓也即为装饰艺术风格。自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短短十年间拔地而起了数十幢装饰艺术风格公寓。它们成为上海近代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百货公司、咖啡馆等一起建构起中国最早的都市生活文化,也与居住于此的人们一起书写着城市的传奇。

上海的装饰艺术风格公寓建筑往往根据地基地形进行设计,因此形成“周边式”“八字形式”“一字形式”“点状形式”等平面展布。“周边式”一般在街道转角道路沿线兴建,底层为商铺,如南京西路的德义大楼、福州路的汉弥尔登大厦(今福州大楼)等;“八字形式”多是大型建筑,如衡山路的毕卡第公寓(今衡山宾馆)、北苏州路的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茂名南路的峻岭寄庐(今锦江饭店中楼)等;“一字形式”往往是见缝插针,大多南北朝向,如淮海公寓、建国公寓等;“点状形式”多因基地狭小,采用扇形或点式平面,如淮海中路乌鲁木齐中路口的麦琪公寓等。装饰艺术风格公寓多建在当时的租界西区,法租界分布最多,质量也最好。

历经八九十载历史沧桑的这些装饰艺术风格公寓大楼,时至今日依然伫立街角,构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且有许多依然作为公寓使用,延续着城市的烟火气,传递着人们优雅生活的态度。

德义大楼:藏着上海较早的单身公寓

上海的老公寓多多少少变更过名字,坐落于南京西路与石门二路交叉路口的德义大楼却自1928年竣工以来从未更换名称,实属罕见。德义大楼与大众最为深层的连接,莫过于其底层从1959年起开了40余年的少年儿童书店,店名由宋庆龄亲笔题写,凝结着众多老上海人的儿时记忆。

这是一幢九层高的大楼式公寓,包括今南京西路770-788号(含石门二路15弄、石门二路1—13号)等多个门牌,钢筋混凝土结构,由英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克明洋行(设计师Eric Cumine)设计。由于近代上海实施土地私有制,加之地价非常昂贵,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基地,于是形成了大楼L形的平面形式。

八字免费测店名

德义大楼(摄影:寿幼森)

德义大楼可被看作上海建筑界摆脱传统新古典风格桎梏、开时髦装饰艺术风格之先河的优秀近代建筑之一。继它之后,上海建造起一大批非常出色的装饰艺术派公寓建筑。

德义大楼的主立面——东南立面、东北立面和西立面,以21×6.5×1.7cm的褐色毛面砖拼贴成简洁的装饰图案,次要立面——北立面,则采用弧形拉毛水泥粉刷。主立面强调由建筑结构本身形成的横竖线条构成,顶部则有竖向线条装饰。建筑的一至六层、第七至八层和第九层呈层层缩进的形式。第七、八层的窗间墙和顶层窗口略有后退,突出立面竖线条构图。在入口、二层檐部和三层窗下均有连续几何形的花岗岩雕饰。转角处二层窗口上有一组花岗岩带饰,其上原有四座装饰艺术派中常见的立雕人像,可惜如今已不复存在。

大楼按门牌号分为三部分,770号、778号和788号。其中770号为单走道双面布置房间,新中国成立之前是仅供中层外商人员和少数“高等华人”居住的单身宿舍型公寓,这也是上海较早设置单身宿舍的公寓。778、788号为“一梯两户”型公寓楼,各有两个单元,分三种不同的房型。其中1号单元为三房两卫,2、4号单元为三房一厅两卫,3号单元为三房一厅一卫。该大楼无论单间面积或单元面积均较宽大,层高也较高,实测层高约3.30米,室内净高约3.1米,梁下净空约2.9米。

落成之时,德义大楼就进行了统一的简单装修,选用的材料就当时而言实属一流,很多做法非常科学。例如,铺装的打蜡木地板选用的是4×200cm的柚木小料,不易起壳变形,时至今日仍然光可鉴人。每扇房门(甚至包括所有的厨房和部分厕所)上都安装有通气窗。如果南北向的两间房间房门错开布置,则一定会在房门所对的墙面上部安装气窗,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所有的窗户均选用钢制窗框,楼梯间和卫生间的窗户都选用乳白色、带有装饰案的磨砂玻璃,既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又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墙面每个阳角处都镶嵌有一根小小的L形角铁,即使搬运家具时不小心磕碰到了,也不会造成严重的损伤,只需稍加修补即可。厨房有后门通向消防楼梯和佣人房及错层储藏室。在房间内部设有壁橱和过道壁橱等,以便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大楼配备有暖气设备(原为热水汀,在1990年代初期拆除)、垃圾道,门厅里设有牛奶箱、信箱等。大楼楼顶还设有屋顶花园,满铺草本植物。屋顶有两座角楼,供住户居民登顶望景,纳凉品茗。

同孚大楼:两位中国建筑师“螺蛳壳里做道场”

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和吴江路三条路围成的地块上,有一幢九层公寓大楼形如被削掉大半的圆柱,看上去有些奇特,前门紧靠熙熙攘攘的王家沙南京西路总店。大楼里的所有房间不仅朝向不好,而且几乎没有一间呈矩形,有的还是不规则形状。这便是同孚大楼,一幢“螺蛳壳里做道场”而不得已为之的建筑,却反倒因此成名。

同孚大楼1935年前后由中国银行所建,设计人是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吴景奇,原名“中国银行西区分行”,后因该大楼地处同孚路(今石门一路)上故得此名,也曾被称为“吴江大楼”。如今,大楼底层为工商银行营业部,楼上为居民住宅。

八字免费测店名

同孚大楼(摄影:寿幼森)

虽然通常被归入装饰艺术派,同孚大楼的外观却比德义大楼更为简洁,以带形窗和连续窗间墙所形成的舒展水平线条为造型特征。北侧主楼梯间从三楼至九楼采用了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竖向通窗。建筑外立面除褐色面砖拼贴成的图案、檐部和主入口有几何图形的装饰外,没有采用更多的装饰艺术派的细部处理手法,更接近于国际式风格,但从室内的大理石拼花地面,铁花装饰图案的栏杆及一些细部装饰上,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装饰艺术派的气息。这似乎折射出当时的设计思想已在转变,开始注重实用与经济,讲究外型体块和窗洞排列的比例关系,从繁琐的细部装饰中解脱出来,汇入现代建筑潮流。

陆谦受、吴景奇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表明,“一件成功的作品,第一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开美术的原理,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同孚大楼诠释了他们对于一件成功作品的观点,而其中平面布局中体现出的功能主义思想正是他们现代建筑观念的表达。

同孚大楼基本可看作一组一梯两户和一组一梯一户这样两个单元组成的公寓。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开间大,甚至大于进深。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用地紧张,设计者不得不在狭小的基地上兴建大楼,故而只能牺牲朝向——绝大多数房间都朝向东北方。为了缓解住户终年不见阳光的问题,在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之初,这里就安装了在当时最为先进的中央循环供暖系统,并在底层配有锅炉房,供应热水。在平面布置上,则通过设计将浴厕与卧室相通,厨房与餐厅相通,并配备相当面积的佣人房和储藏室,利用外廊将部分佣人房和储藏室的入口与入户门分开。这些做法在当时都属于高标准,今天看来也颇为合理实用。著名德国建筑师鲍立克的设计事务所和住处就曾位于同孚大楼。

瑞华公寓:房间宽敞,最大的一间27平方米

位于常熟路209弄的瑞华公寓,地处当时的法租界范围,建于1928年,原名赛华公寓,由法商营造公司设计,时至今日仍是常熟路上显眼的地标。这幢九层高的建筑,造型简洁。立面为水泥砂浆拉毛粉刷,造型处理上强调由钢窗本身所形成的竖向线条,平挑檐,第九层由外檐口向内缩近。屋檐下部、二层阳台部分及底层入口处均有着丰富的装饰艺术风格特征几何图案装饰带,抽象的云水、朝阳、凤等图案寓意吉祥,是装饰艺术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作品。楼梯的铁花栏杆装饰图案也有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特征。

瑞华公寓建筑平面沿常熟路和延庆路呈L型布局。围绕花园在东向和南向各有两个入口,共四个单元。主楼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共9层,层高3.3米。平面单元为一梯二户,总计72户,共5种户型。副楼是混合结构仿西式2层建筑,原为汽车间(现已拆除)。

房间宽敞可谓瑞华公寓平面布局的最大特点。最小的两室户建筑面积也有80平方米;每个房间的面积也都比较大,在16-20平方米左右,街角处最大的一间有27平方米。房间通过内走廊相连接,走廊宽1.5米。每套居室内均设有多个储藏室,方便实用。就连厨房的面积都多达14平方米左右,由洗衣房和烹饪房组成,并同垃圾井道(现已封闭)及后阳台相通。每两家的厕所均与天井相连,保证厕所内空气的流通。公寓的第九层在大房间内有一个半圆形的舞台,或许是旧时主人开晚会用的。在住房紧张的今天,舞台上早已摆放了适用家具,但我们依然可以体会到老公寓曾经的贵族气息。

八字免费测店名

瑞华公寓电梯井道原为铸铁空花外壳及折叠推拉门,1980年代末改为钢丝网水泥砂浆构造。围绕电梯的三跑楼梯为白色水磨石地面(被人们称作水门汀地面),在北边和西边还各有两个兼做服务楼梯的消防楼梯,楼梯边设有佣人的住房和卫生间,与主人分别进出,互不干扰。这种设计手法当年只在上海的少数高档公寓中有类似布局。公寓的硬件标准在当时是比较高的,除配备了抽水马桶、煤气、暖气(热水汀)等生活设施,还统一在房间里铺设双层打蜡木地板,隔音效果极佳,在厨房和卫生间分别铺设瓷砖和马赛克,房间的顶角线也经过处理。程乃珊在《上海Lady》一书中提到过瑞华公寓,说那是上海当年最高级的公寓,“当时毕卡第公寓、盖斯康公寓还没造,瑞华公寓在上海属数一数二的高级洋派住宅。这种公寓都是只租不卖,用美金结算房租,那时只有外国人住得起,也只有外国人住得惯”。

新中国成立之前,瑞华公寓为德士古洋行的白领居住。新中国成立之后,公寓分配给市委干部居住,但大多是两家合用,也有独门独户或三家合用的。据《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一书记述,当时大楼的底层是市委的幼儿园,二楼到四楼是办公室,五楼到八楼是宿舍用房。

瑞华公寓走出过不少名人。写下过《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1927-1952》的犹太人丽莲·威伦斯,小时候就住在这瑞华公寓,她曾在书中回忆道,当年最刺激的事,莫过于和小伙伴们提着装满碎冰块的水桶爬上公寓顶楼的那一刻,他们想用这些碎冰块倒下高楼,给楼下的行人们创造一些“意外的惊喜”。导演、作家彭小莲也是在瑞华公寓长大的,她曾在《荒漠的旅程》中透露:“等到过节的时候,我们都往九楼的人家跑,反正大门敞开着,穿过他们家的厨房,我们就可以站在屋顶上看焰火。我们可以一眼望到外滩的高楼。”黎明、王菲2003年拍摄以上海作为故事背景的电影《大城小事》时,也曾在瑞华公寓取景。影片以大摇臂升降摄影机拍摄的缓慢长镜头为公寓留下令人难忘的影像。

相关链接>>>>>>

在上海,人们还将转角遇到这些装饰艺术公寓

◆西湖公寓(原为华盛顿公寓)

地址:衡山路307号

竣工年份:1928年

西湖公寓原为9层,1982年加建2层,建筑平面沿街作V字形布置。标准层由三个单元组成,是上海公寓建筑中较早使用电梯的公寓。外立面简洁明朗,以湖绿色水泥拉毛饰面,在入口处和窗下墙面饰有抽象的白色玫瑰花纹浮雕装饰。

◆培文公寓(原为培恩公寓)

地址:淮海中路449—479号

竣工年份:1930年

承载无数上海人温馨记忆的“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就位于这幢建筑。它由赉安洋行设计,高7层,局部10层。清水红砖外墙间以水泥墙面粉刷,竖线条红白分明,混凝土屋檐和门檐突出于外,横线条粗犷清晰。建筑立面凹凸较多,顶层檐口很宽,与立面凹进墙体相呼应,立面中央塔楼用横宽线条处理,顶层竖旗杆。褐色面砖贴面,顶部有一厚实水平压檐,檐下饰以几何形母题的浮雕装饰,此种做法为以后一批装饰艺术风格公寓的常见做法。

◆福州大楼(原为汉弥尔登大厦)

地址:江西中路170号

竣工年份:1932年

这幢建筑由公和洋行设计,共14层,其中1-3层为商业办公用,4层以上为公寓。建筑立面以竖向直线条装饰为主,底层设几何形装饰带。体形自9层起向内退缩,体现宏伟气势。

八字免费测店名

永业大楼局部(摄影:寿幼森)

◆永业大楼(原为杨氏公寓)

地址:雁荡路10弄1-3号

竣工年份:1932年

马海洋行设计的这幢公寓共6层,平面沿街转角作L型布置。建筑立面镶砌面砖,利用凸窗和阳台体量的突出形成竖向线条,层次丰富韵律感强。顶层阳台及檐口下墙面设有装饰带。

◆南昌大楼(原名阿斯屈来特公寓)

地址:南昌路294-316号

竣工年份:1933年

这幢建筑由列文设计,共8层。立面非常简洁,以奶黄色面砖贴面,仅在转角处中央尖塔上饰以极富特征的纯粹装饰性浮雕图案。入口处和檐部饰以少量同主题的浮雕装饰图案,在门窗铁花的风格和建筑室内门厅地面的铺砌上采用简洁又有装饰性的几何图案。

◆衡山公寓

地址:衡山路700号

竣工年份:1934年

衡山公寓共6层,外墙面用水泥拉毛处理,刷翠绿色涂料。建筑运用了几何线型及图案,在建筑门窗线脚、檐口及腰线、顶角线运用了曲折锯齿图形,而在窗台下方部位装饰了正方形图案的珍珠纹。颜色统一为乳白色,与建筑的绿色搭配和谐而突出重点。

◆泰兴大楼(原为麦特赫斯脱公寓)

地址:南京西路934号

竣工年份:1934年

这幢建筑由新瑞和洋行设计,共12层,沿转角街坊建造,平面呈八字形,主立面朝东偏南。整体造型为两侧对称向下跌落的典型装饰艺术风格手法,建筑立面以横线条为主,在女儿墙和底层腰线上饰细横线条,中央部分突出垂直线条,细部装饰已大大简化。

作者:武云霞 李日昌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原地址:https://9qiming.com/qm/2062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