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孩起名正文

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 熊姓女孩名字简单大方

摘要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华夏语言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首先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所形成的华夏语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至周朝便发展到中原一带的民族语言——雅言;秦朝统一文字后形成汉语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一直发展到当今的普通话。平江方言历经几千年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仍然保持了远古语言的古音古韵和古朴的原始字义,使华夏语历久弥新,传承至今。

关键词:平江方言,远古华夏语。

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

图源网络

平江处湖南省东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东经113°10'13"至114°9'6",北纬28°25'33"至29°6'28"之间,是一个山区县。不但保留了良好的自然风光,更是原汁原味保留了一方特殊的语言,即平江方言。

一种语言,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群体,一种生活的韵味,一种文化的底蕴。诠释平江方言就是一道奇妙的风景,能使人穿越在深邃的历史文化的长廊中。

中华民族的语言,首先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所形成的华夏语。至周朝便发展到中原一带的民族语言,有人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雅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话、祭祀礼仪都使用雅语,即文字语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语,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至秦朝统一文字,从而形成后来的汉语。有人说如今的粤语和客家话就是古老的雅语、最早的普通话,那么平江方言应该是远古黄帝时期的华夏语。因为平江话保留了远古以前的语言文化信息、语言形成之初的原始意义,平江方言的时间穿透力更强,历史更悠久。走进平江话,可以让你穿越历史的长河,追溯到人类语言的源头。

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

平江方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平江方言保留了华夏语言的原始意义

人类语言的形成,是为了满足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如说“小姐”的称谓,在全国通行,唯独在平江没有此称谓,平江只有“小娘”之称。平江称小女孩为姑娘,年青漂亮少女为“小娘”,出嫁为“新小娘”,结婚以后为“夫娘”,年纪大了称“官娘”,称谓是清清楚楚的。在平江称谓年青漂亮的女孩为“小姐”,人家定会不高兴,婚都没有结,就称人家为姐,属孱头。①

“姐”称为“娘”,那么“娘”又怎么称谓呢?娘的正确称谓,原始称谓是“姐”。笔者称姑母、伯母都称姐,“姑姐”“伯姐”。平江东乡农村至今还叫妈妈为“姐姐”。

把“娘”叫成“姐”,叫错了没有呢?没有。《广雅》曰:“姐,母也。”从女从且,“女”和“且”古时的文字象形表意就是指男女的生殖器,字义就是男女两人交合繁衍后代。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是群婚制母系社会的一大特征。女性在农耕社会之前,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她不但会采集,更能繁衍后代,所以女性地位高,现代社会把“姐”喊成“娘”,把“娘”称谓成“姐”,搞颠倒了。平江话的“娘”与“姐”的称谓为我们展现了母系社会的文化信息和生活习惯、人伦风俗。

走进平江话先从其日常生活语言说起。“石火,拿鼎罐搞饭吃,吃了饭,洗纹身,解守,睏窖,明朝涅头出山以前去看老虫下山冇(没有)。”一句话七个词语的资格都很老。

“石火”,就是点火。石火做饭,石火抽烟,源自击石取火,应是燧人氏时代的语言传承至今。

“鼎罐”,承袭古代以“鼎”煮食的习惯。古时“问鼎中原”,不是去杀戮,而是带着种子,带着鼎,当时的炊具,去种粮食,去开发土地。

“纹身”,洗澡就是“洗纹身”。原始氏族社会,男女老少大都赤身裸体,除了用树皮、兽皮遮羞外,都没有衣服穿,各部落氏族根据信仰和图腾崇拜以及族群的区分,都崇尚“纹身”,把部落的图腾描画在人体身上,且永不脱落。人人都纹了身,所以洗澡实际就是洗纹身。

“解守”,大小便叫“解守”,大便叫“解大守”,小便叫“解小守”。守:禁也,我们现在讲病人大小便失禁了,失禁了实际上就是失守了。因为大小便都是有开关把守的,“解守”都是远古文字的雅语。

“睏窖”,就是睡觉。这就是洞穴生活时代,比有巢氏生活还早的语言。因为远古时,人少动物多,野兽和蛇危害人的生存。人作为高级动物,警惕性非常高,不安全的地方是万万不能睡的,睡过去了,野兽来了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古人睡觉一定要把自己藏起来,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才能睡,这就叫“睏窖”。睏,眼疲顿曰睏;窖:即藏也。

“涅头”即太阳。《淮南子》:“涅为磐石也。飞禽伏卵未经孚始之时谓之涅。”涅:“新生,涅磐也。” 涅为开初始化,为大、为头、为始、为生、为父、为首。“涅头”的称谓保留了远古社会对太阳的崇拜的习俗。

“老虫”即老虎也。“楚人谓虎曰老虫”。平江人称虎为“老虫”,蛇为“地虫”。“老虫”亦属古语。至尧舜禹时期,即有虎蛇之称了。《淮南子》记载:“禹命羿断修蛇于洞庭”。洞庭属楚之域,可见“老虫”称谓早于尧舜时期。

平江话拿个“码贡”(石头)从“喊眼”中钉出去把甏(缸)打烂了。“码贡”,说文解字曰:含玉之石为码,击石之声曰贡。足见其词之文雅。“喊眼”,按平江话入声的读法又可读“看眼”。原始社会以捕猎为主,那时的住房是很简单的栖身之地。低矮的住房留一个洞,观察屋外的动静。发现有动物进攻,就通过这个洞发布信息,左邻右舍听到了都一齐以声助威驱赶企图进攻人类的兽群。有时发现可以猎杀的动物,而必须采取群体行动才能捕杀到的,都是通过这个洞观察和发出信号,所以平江人将这个洞称为“喊眼”或“看眼”。如今文明社会,“喊眼”和“看眼”的作用弱化了,代之而来的是采光和通风而叫“窗户”了。这个窗户最原始的含义,平江一直沿用至今。像这样保留了原始意义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语言,平江方言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是根据语言所讲的内容,用笔画或表意,或象形所表示出来。平江话都是文字语言,而且保留了文字的原始意义。属典型的华夏语,比周朝的雅语所谓历史上的普通话资格更老。笔者曾经说过,平江话哇出来就是历史,讲出来就是文化。此评价一点都不夸张。语言能够全面地反映一个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是这个地方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历史的活化石。平江话是华夏历史一颗灿烂的明珠。

二、平江方言文白异读

平江话很难听懂,因为平江方言文白异读。

所谓文白异读,是指同一字既有读书音,又有说话音,这两种不能互换也不能混读。平江人对外地人讲文字话,具有开放式的对外交流的语言天赋,平江人叫“打声”(soη)。平江人内部讲话就是白话方言。按平江习俗,平江人在本地讲话不能“打声”,“打声”会说你“洋伴”。在本地不能“打声”,在外地不能不“打声”,因为人家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文字话就是现代的普通话,白话就是平江方言,其实方言也是用文字表白的,所谓异读就是读了文字的远古音,用了文字的原始义。比如开篇提到的“姐”,文读:tsi,白读tsia,就属于异读了,平江人读“姐”为母,读音为远古音“tsia”。还比如平江话下霜叫打喜事,天起雾叫下罩子;正午叫当昼,上(下)午叫上(下)昼;天黑叫断暗;庄稼叫生芽;雄鸡叫叫鸡;蜻蜓叫康鸡;蚯蚓叫泥捍;老虎叫老虫;房屋叫廊场,厕所叫茅厕;口角叫结筋,开玩笑叫逗散谎;找麻烦叫找落壳;女人改嫁叫出身;女儿随母改嫁叫上纸;吊唁叫挂祭……

文白异读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②:

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

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

三、平江方言保留了远古语的音韵

平江方言韵母有62个,比普通话多了27个。声母22个。特别是还有三个自成章节的辅音韵母,使平江话更具地方化的个性。

平江方言基本上没有儿化现象和连续变调的习惯。轻声也不明显。但平江话的“入声”正处于喉塞的尾过渡到促音韵尾阶段。慢读,一般呈促音状态,快读一般呈喉塞音③。

列表如下:

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

走进平江话,你就走进了历史,听到了古音古韵。楚辞《九歌》:

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

“吉日兮,辰良,穆将兮,上皇。”

《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托些”。

《大招》:“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羲《驾辩》,楚《劳商》只。”其中兮、些、只这三个韵尾,据刘尧汉先生④《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指出尚存于今哀牢山上段彝族男女的巫词和歌尾韵脚中。笔者根据刘尧汉指出的三个韵尾用平江话读,完全合音合韵,而且与古音《楚辞》完全一致。

“兮”:通常读“希”,闻一多先生指出:“兮”的远古音读“啊”。

“只”:普通话读zhi,而平江方言读zha。

“些”:普通话读xie,而平江方言读xia。

兮、只、些用平江话读,啊、只、些完全在韵脚上。用平江话读汉赋、唐诗宋词和楚辞都音韵犹存。这是平江话最为宝贵之处,不但保留了文字的原始词义,还保留了文字的古音古韵。历经几千年亘古不变,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华夏语言的活化石。

四、平江方言有“四人称”

普通话是我、你、他(她)三人称。而平江方言比普通话称谓具体细致得多。除了我、你、他之外,还有一个“倚”。这个“倚”就是四人称,而且使用频率很高。比方用平江话说:我哇了你不听;他哇了,你也不听,硬要听倚咯。这是四个人在一起当面讲话的称谓。又比方现在休闲打牌,我坐伊里(这里),你坐咯里,他坐我上手边,倚坐我下手边。也可以说,我和他打对坐,你和倚打对坐。这个“倚”就是三个人之外的第四人了,是对第四个人的特称。

而超过四个人就起了变化,你里几个,他里几个,我里几个,还有倚里几个,四伙人。

如果只有五六个人,一般就是我里几个,我伙。我伙几个人,还别个(别人),赢个(另外的人)。

平江话不但对人的称谓细致,而且方位观念也很具体。比如问一句“辇呐”(哪里),回答可能就是十几种方位了,伊里、咯里、嗯里,嗯里比咯里更远一点;在你周围就会说:头前、后背、脚里(下边)、浮面(上面)、口边、角里、弯里、壁嵴里(靠内面)。

平江方言开门见山,很实在。比如讲吃东西,就有碧淡的,闵咸的,清甜的,栗苦的,揪酸的,刮结的,砰臭的,砰腥的,砰馊的。

平江方言讲得很形象。吝啧(很少),芽啧,比吝啧还少,用植物发芽来形容少,鼻屎啧,比芽啧还少,眼屎啧,比鼻屎更少。少到什么程度,平江话都用形象给你量化了。

平江方言还极具人情味,哇平江话很礼貌,很客气,亦很亲热。问你住哪里,称尊居;问你年纪多大,称贵庚;问你兄弟多少,问金昆。未出嫁的闺女称“小娘”,出了嫁的称“大嫂”。年纪大的男人称“老子”,年纪大的女人称“官娘”。

对那些小偷小摸的人也不叫贼,而客气地提示,那人有点“手脚不稳”;女人离婚又结婚的叫“出身”;乱搞男女关系叫“坐人家”;死了人叫“老了人”;吊唁赴席叫“吃盘子”;杀过年猪叫“解年牲”。

像此类比较含蓄的语言不胜枚举,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儒雅之风。

平江方言源远流长,传承着华夏语的古音古韵古朴的原始本义。为何几千年亘古不变呢?原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平江具有悠久的历史。方言起源于部落语,早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99年就有罗子国移民整体迁入。罗系颛顼系祝融氏的后裔,是荆楚先辈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与楚国君同姓同祖,也姓熊。罗:《殷契粹编》“鸟罟捕鸟之状”。《尔雅》云:“鸟罟谓之罗”。罗网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据张澎粹的《世本》云:“句芒作罗”。宋衷注:“句芒,伏羲臣。”《说文解字》:“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代芒氏初作罗。”由此可见,华夏族在伏羲时代就发明了罗来捕鸟,创造了狩猎的工具,古老部落以此为生。尔后,善于制造罗网并用罗捕飞鸟的部落便称为罗。这个部落是荆楚的祖先穴熊的分支。穴熊活动于熊氏之墟(河南新郑)和熊山的时候,罗便活动于熊山南280里的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载:“罗山,大罗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大小罗山正位于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鸟站”,是罗人捕鸟最好的地方。

到了商代,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的残余势力,罗是荆楚分支,也遭到了打击,便随着荆楚部落而西迁至陕西渭水之域的荆山,罗人也迁至楚北面的罗山(即今甘肃正宁县东20里的罗山)。据《山海经》之《大荒西经》记载:“十巫中有巫罗”。当系罗国的首领,又是巫师。一直至周武王灭商时,才封罗为子爵,正式封为周的属国——罗子国。罗的首领被封为周朝的捕鸟之官。

由于罗距周京较近,周王朝经常侵迫罗、楚。楚王南迁至丹阳,罗也随汉水南迁至湖北荆山之西北的房县,依附于楚。后又迁至宜城。至春秋,楚国势强盛,罗被楚所灭,时间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罗国被灭后,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氏。

至楚文王时,由丹阳迁都于郢,而罗在枝江,临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楚文王又将罗的遗民迁至今湖南平江与汨罗交界处。《汉书地理志》:“长沙国罗县,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现平江县伍市镇普祝村还存有罗子的古城遗址。罗子国移民向西发展至汨罗县、湘阴县,向东发展进了平江山区。经过几千年的变迁,湘阴汨罗的罗民,由于地处洞庭湖的平原地区,战争的厮杀,水患的危害,瘟疫的流行,人口流动性大,原罗子国移民就愈来愈少。而向东发展进了平江山区的罗子国移民由于平江山区地理条件封闭,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灾、瘟疫、战争的危害较少,慢慢发展成了平江的原居民。而罗子国移民的迁入,是整个部落的整体搬迁,就把罗子国的文化、语言、语音、语韵、礼仪整套地带入了平江,扎根在平江,从而形成平江方言之源。而罗子国又是颛顼的后代,是黄帝的后裔分支,就把华夏文化、华夏的语言深深地植入了平江的山山水水之中,笔者分析这是平江方言的主体母语。正因为如此,平江方言地处湖南,与湘方言不同,与湖北、江西相邻,与湖北话与赣方言不搭边,与周边邻县语言迥然不同。罗子国移民成了平江的土著居民,其文化、其语言一直传承至今。

二是平江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平江境内的幕阜山乃《禹贡》之东陵,其下有皇坛,是伏羲氏之陵(笔者有《伏羲氏陵考辩》载《云梦学刊》2013第五期)。华夏人文之祖伏羲在幕阜山观天察地而制八卦,后演绎为《周易》和《易经》,是中华文化之总源头。幕阜山还是以舜帝先祖虞幕驻幕阜山研习天文历法而得名,伏羲陵被舜帝赐天岳。大禹亲临平江幕阜山,《岳州风情记》、平江县志均有记载,山有石刻雕铭:“禹治水,登此山。”由此可知,平江是远古先贤活动场所之一。

平江幕阜山还是道教25洞天,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中国道教四大天师有三大天师和幕阜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葛玄⑤葛天师和许旌阳⑥许天师在幕阜山修真炼丹,还有张天师张道陵⑦系张良八代孙在平江传徒于徐惟文,徐修崇真观,流传至今。葛洪⑧居幕阜山从祖父葛玄石室三载,以上这些,不是空穴来风,都有《道谱》记载,旧亦可考。

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在汨罗江投江报国;汉朝张良功成身退隐居平江张师山和修水黄袍山,如今还有旧迹可考;李白登幕阜山留下了诗篇(见岳州风情记);杜甫魂归平江小田,至今尚有杜甫墓在;“唐朝四相”隐平江,如今坟塔均在;宋朝九君子平江兴教,湖南乡试,三届中榜全是平江人,被誉为全国佳话,由此可知,平江是历史文化名人聚居之地。

平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崇尚古制古礼,至今农村风俗、结婚生子、丧事、祭祖活动都行周朝礼仪,行礼如仪,其歌、其舞、其乐、其典既有县志记载,亦有民间传承。其巫术祭祀更现楚国风貌和道教传承。其人崇文尚武,爱国保家思想更现罗子国遗风。太平天国起事,从南至北,所向披靡,而独平江区区一个小县,太平军数次强攻没有得手,都被平江的县团练把太平军抵御在县境外。由此平江人每年在清朝可保送两人至国子监读书,此一殊荣还是慈禧太后亲批。据说曾国藩亦上奏要求其家乡援平江例而未准,因其家乡被太平军攻陷。就是在当代,平江在国共两党中都是将军之乡,将门之地。

平江民风古朴,山民倔犟而坚强。加上历史文化的长期浸染,从而使传统文化、传统语言一直传承至今。

三是平江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平江境内有幕阜山连绵于东北,连云山横亘于西南,对外形成了一个比较封闭的盆形状态,从周围进入平江都有山脉作为屏障,易守难攻。尧舜时期处三苗之地,禹定九州时属荆州之境,战国时属楚国之域。境内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汨水从东流向西,贯穿全境,居民流动性少。除了战争因素外,平江人外流的很少,尽管是一个山区县,人口密度历来很高,清朝末年便有七八十万之众,在平江繁衍生息。礼仪的沿袭、风俗的传承,亦使这古老的语言语音语韵历久弥新,积累至今。

四是平江人以平江话为荣,这是平江话传承至今的根本。平江人出门在外,不管你当官也好,发财赚钱也好,讨米要饭也好,少小离家老大回,只要你乡音未改,家乡人都会欢迎你,因为你乡音未改,没有忘根忘本忘家。而有的人,离家几年,回来就“打声罄吭”(不讲本地话),就没有人理睬你,你官当得再大,钱赚得再多,而把平江话丢了,在平江人心目中你就失去了根本,脱离了本土,是最被人瞧不起的。平江人大都深谙此俗,从不忘乡语。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代代相传,从而使平江话一直沿袭至今。

方言是地方的烙印,在一定范围内能增进乡情亲情。平江人说话只要你一开口,大都能听出你是平江人。其密码就在于平江方言的音韵。出门在外的平江人,人不相识话相识,不是亲人似亲人。

平江人与平江人讲话不能“打声”,如果你讲话“打声”,就成了众恶之,平江人叫“洋伴”或“泡皮”,不诚实,不靠谱之人,更被人看不起。平江人与外地人讲话,不能不“打声”,因为平江话为封闭式语言,外人很难听懂。所以平江人对外交流,大都可以文白异读,对外用文字话,使平江封闭式的语言具有开放式的文读了。这一习惯乡俗增添了平江话的生命力。为此,就使平江话对外交流没有障碍。不像广东话、闽南语,缺乏文白异读之功。这是平江话的独到之处,也是平江方言传承至今最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客观是指语言环境,主观是指个体入乡随俗的自觉性。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珍贵的无形资产。保护历史文化,首先就应该保护传统语言。尊重历史,尊重人民,首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文化,尊重他们的语言。

时下,网络语言得宠,外来语时兴,普通话强势,语言全球化趋势也明显,这些也不能片面非议。但民族语言、地方语言传承越来越弱,不少方言已经消失。普及普通话重要,但不能废弃地方语言。当一种语言消失之后,与之相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值得庆幸的是平江方言生命力还比较强,但也流失不少,这颗灿烂的历史文化明珠亟待我们抢救与保护。这份珍贵的无形资产,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发与整理。

用周易取名字熊姓女孩

2014年7月6日于岳阳

注释:

①孱头:说话做事犯他人或众人忌讳,或使他人或众人扫兴。

②文白异读形式摘自平江县志。

③平江方言声韵母摘自平江县志。

④刘尧汉先生,云南人,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员。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专长于民族学与民族史。

⑤葛玄道教四大天师之首,人称太极仙翁,公元164-244年,琅琊人,道教灵宝派创始人,宋1104年封为冲应真人。

⑥许旌阳:东晋道士,净明道祖师。

⑦张道临:公元34年出于丰县(今江西丰县),五斗米道创始人。

⑧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学学家。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2371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