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起名正文

免费结合八字测名厂名

汉江缓缓流经鄂西北接纳了无数支流,其中在谷城境内有一条叫南河的河流,清澈的河水发源于神农架。那潺潺溪流从崇山峻岭中蜿蜒而下,在海拔一千多米的薤山脚下舒缓地流出,形成一片河滩地,当地人在河滩上修屋盖房,逐渐形成了一个山区集镇,因河而得名南河镇。

1966年初秋,一支20余人的队伍背着背包,扛着仪器,从豫西沿焦枝线向鄂西北一路走来,他们不走大路专走小道,一头钻进大山里。这支队伍此行目的是为一家拟建的三线厂选址,这些来自五机部中南筹备处、第五设计院和245工厂的选点人员跋山涉水千余公里,在鄂西北深山里转了几个月,最终厂址选在山清水秀的南河镇。

1968年11月,五机部红山化工厂(295厂)悄无声息地诞生在谷城大山里,老辈人说,这厂名寓意着建设红色三线山区。

免费结合八字测名厂名

三线人唤醒群山

从1968年4月开始,一拨拨人马从太原、西安,从兴凯湖畔的密山、中州大地的邓县聚集南河。创业总是艰苦的,最初的日子里,不论是单身进山的,还是举家南迁的,都借住在距厂区10里之遥的老乡家。每日天刚蒙蒙亮,托儿带母的拧着饭盒的上班大军便走上了山间的羊肠小道,从四面八方向厂区汇集。遇上雨季,崎岖的山路上仿佛打了一层蜡,滑溜溜的,稍不注意就一个跟斗跌进沟里。可大伙都不愿猫在家中坐等天晴,依旧踩着上班的钟点,三三五五邀约一块去厂里,大家一律足蹬深统雨靴,身套帆布雨衣,身体前倾向厂里走去。

不久,大批复转军人和从浠水、麻城、枣阳、谷城等县招收的知青加入到创业者的队伍。于是,一排排荆条铺顶的芦席棚和一幢幢用三合土砌成的干打垒成了他们的宿舍。而与此相反的却是10万多平米的生产车间拔地而起,数百根水泥电杆树上了山腰,几十眼水井打出来了,环绕厂区的自来水管道接通了......

红山厂的厂史上还记载着另一群人的足迹,虽然他们只是一群过客,但这片热土却洒满了他们的汗水和热血。那是1968年11月至1971年7月间,解放军0142部队、湖北省建一公司、省机械化施工公司土方队和汉阳县、安陆县、蕲春县、谷城县民兵团的2万多名工农兵施工大军,在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时兼任湖北省三线建设总指挥)的统一调遣下,浩浩荡荡地开赴红山厂,开山炮惊醒了沉睡千年的群山,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南河拉开了帷幕。

在那600多个日夜里,建设大军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摆开了战场,修建了一条自厂区与襄渝线接轨的15公里铁路专用线,开出了10条连接国道的11公里公路,完成了厂区内的三通一平。

周世桢,1968年从太原245厂调来援建红山厂,那年他30岁。谈起红山人的创业史,他如数家珍。他总忘不了山里淳朴的老乡们,借房时,无论去哪一家,老乡们都立马将最宽敞的房间腾出来给红山人住。厂区铁路通车的那天,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的几位老人指着内燃机车说,这黑乎乎的东西在地上爬都这样快,要是站起来走那不还要快?

免费结合八字测名厂名

建厂未生产过军品

在红山厂职工和家属的记忆中,1979年至1986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那是怎样的8年呀?简直是在万般无奈中与市场进行拉锯战。

为建这个厂子,国家花了大价钱,为的是一旦爆发战争,在国土中部的大山沟里有一个源源不断为前线提供弹药的兵工厂。虽然70年代中期对原方案进行过几次修改,但上马军品的初衷未曾改变。那时,全厂正式职工就达2400人之多。

免费结合八字测名厂名

时过境迁,岁月之轮驶入1979年,这年9月,五机部(兵器部)为贯彻国家“调整、改造、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一批三线工厂的军品项目缓建,红山厂赫然名列其中。决定一宣布,红山人的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股脑涌上心头。这也怪不着大伙,想当初,背井离乡钻进这山里,个个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冲着军品来的。早知上民品,何必当初钻山沟?据一份资料介绍,仅宣布缓建消息的当年,红山厂就调走200多名生产技术骨干,到1981年,这家地师级三线企业只剩下1600名职工,而仅安装了1/10的军品生产线则瘫痪在车间一隅,堆满灰尘。

在突如其来的挑战面前,为了红山厂这1000多号人的生存,几任厂领导还是做了很多努力的。

免费结合八字测名厂名

1986年5月,部里同时调来新的党委书记和厂长,他们到任伊始,便觉得问题的严重性。首先前任厂长书记不和,凡开党委会,厂长一律不参加,而只要开厂长办公会,书记也不到厂。有一次书记厂长同时赴京,事先竟然没通气,直到二人在火车站相遇才知道。其次,经济情况更糟糕,全厂职工工资及各项福利支出每年全靠部里下拨的300万经费维持。正因为如此,红山厂职工的工资级别在全襄阳地区的三线企业中是最低的。张书记在一次干部会上谈及对红山厂的最初印象时,概括了四个字:脏乱差穷。

免费结合八字测名厂名

新来的张书记和余厂长都对初进厂区的印象记忆犹新。张书记刚到厂区大门口便弃车步行,便有一道长长的断壁残垣撞进视野,经打听方知那兀立于山腰的残存建筑绵延13公里长。这建筑是厂区的围墙,曾被称为红山厂的长城。这道围墙修建于1981年,当时一个传闻令全厂职工们欣喜若狂,大伙奔走相告:军品要上马了!于是,当建设围墙的决定刚作出,全厂上下都来劲了,男女老少齐上阵,挑砖、和砂浆、砌墙,积蓄了多年的干劲都在那一刻迸发出来,就连学生们每日也利用课余时间往山上搬砖。岂知围墙竖起来了,军品还只是个梦。

余厂长到任的当日,在生产区和生活区转了一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情景:许多车间空无一人,门窗也不知去向,而生活区里打家具的,玩麻将的,织毛衣的,扎堆聊天的,开荒种地的,借酒浇愁的职工,比比皆是。

免费结合八字测名厂名

转型成为亚洲第一

面对这样的一个乱摊子,他们别无选择,唯有迎难而上。经过多次走访、座谈、调研,一个走出困境的方案拟定出来,厂子开始渐渐恢复生机。

然而,仅仅过了3个月,部里下发的一份机密文件使得他们进退维谷。文件决定关闭红山厂,厂房交地方政府处理,职工哪儿来哪儿去.....接到这份文件的当夜,两人在招待所里彻夜难眠。翌日晨起,书记厂长你一个点子我一个主意,最后形成共识,以最快的速度跑“部”前进。

在部领导办公室,他俩你一言我一语地力陈建议。张书记是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的老政工,使出浑身解数说服上级,“部里派我们去的目的是要救活红山厂,而不是整死它,若厂子在我们手上关掉,我们将一辈子难以心安!”说着竟然动了感情。上级领导也被感动了,关切地问道:“不关闭的话,你们有啥法子能让红山厂起死回生?”有啊,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搬迁,成建制地搬到山外。

部里刚撤销关闭的决定,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到设在成都的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简称三线办),在三线办领导的全力支持下,红山厂终于挤上了三线工厂“七五”国家调整规划的末班车,工厂将成建制地迁往襄阳市。

1987年12月6日,对于红山厂的职工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当一块刻有“华中制药厂”的奠基石稳稳地竖在襄阳市郊的工地上时,红山厂从此获得了新生。

建厂十八年来,红山厂虽没生产过军品,但军工技术优势仍然具备,他们在选择民品开发上,依靠军工技术,紧盯市场。红山厂走出山沟,不造炸药造医药,改为华中制药厂。名字虽换了,但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没变,经历凤凰涅槃般的剧变,华中制药站稳脚跟,占领亚洲市场,由维生素B1亚洲第一,一跃成为全球维生素B1原料生产商。

鄂西北的这家三线厂终于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他们的脚步从容且坚定.....

(本文源自三线建设 万强 编辑:邓龙)

免责声明

1、凡本号注明“原创”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三线记忆”,未经本号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号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三线记忆”。

2、凡本号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保护和发掘、利用三线文化和遗址,“记录三线往事、弘扬三线精神”。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7日内联系“三线记忆”。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783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